close

我好喜歡林以正老師,很可愛很真,然後演講不會無趣,感覺的出來他不是一個眼中只有學術的人。

聽說他在台大的課很難搶,感覺是一個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學術之外還有生活太度的老師:)

 

 

大綱模式:
1.進退兩難做切入
2.以寂寞感與親密關係為例
3.接著到網路成癮,
4.自我確定感與自我複雜度
5.中庸之道
6.最後到心理位移

 

進退兩難

進退兩難有很多種情形,不過在生活中似乎很少拿出來討論,有時候是決定的一瞬間,但也有時候可以猶豫很久。而林老師也提出了從這個概念之下開始的各種研究,包含了進入親密關係的兩難(要寂寞還是要受傷?)、評價自己的兩難(要跟人比還是不比?比了才知道自己好不好,可是也很容易是比別人不好的)、甚至是網路成癮者的兩難(想停卻停不下來的無力,知道網路世界讓自己不OK了,可是現實生活也沒有好到哪)。而兩難衍生出的便是,在這情況下,會不會有負向情緒的產生、能否取得一個平衡。

這樣一個議題給我的感觸是,有時候好像會覺得完全的正向情緒才是好的,可是這次的演講中發現,沒有什麼是好或不好,重點是自己能否獲得安適感。而忍耐這個議題,在西方觀點下會認為是一種壓抑,我瞭解東西方的文有其差異,但仍有些疑惑,無明確的瞭解。接著林老師提及了忍耐的五個向度,以及兩種型態的因應方式,讓我有了「原來如此」的感覺。在忍耐的拿捏上,分為兩種集群,第一種是遇到事情大多會忍住,而且忍的型態是隱忍或轉移;第二種是遇到事情會忍也會直接表達,而這一種人在忍上的型態多為修養式的或同理式的隱忍,更有趣的是!!!在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的比較上,集群一都顯著的低於集群二!!!!!!!

忍耐與直接表達的平衡與彈性,真的能帶來安適感嗎?想了想覺得,的確,如果一個人的彈性與拿捏是來自於焦慮,這樣的歷程反而會帶來不舒適的感受;反之,以中庸的態度來生活,研究顯示幸福感比較高。得到這樣的結果後,我更好奇了,這個研究發現了「why」以及「what」,可是更想知道「how」,如何能以中庸的態度來生活,但這樣想的時候,好像又陷入了一個焦慮為動力的思考模式。想知道這是一個人格特質還是可以學習的事物?


而心理位移的研究,與上週的吳老師談及的「語言化」有相似之處,同樣在研究書寫的療效。不同於上次,這次的書寫有了流程,位格的轉換讓人在歷程中獲得療效。這個研究曾在年會中聽到,不過那時候不太懂,而這次再聽一遍,發現更能瞭解了其中的有趣。不過雖然有其療效,應用到真實生活時,這樣的三次書寫會不會令人疲憊呢?尤其在現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,一個緊張的人要這樣子去書寫,得紮實的空出一些時間,否則在焦慮中完成的書寫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了。

這次演講令人深刻的是,研究與實務的結合,如同老師在結束前提到的,本土的研究並非拿經書來看,而是更貼近生活,而這場演講的內容,也因為夠貼近生活,而讓我真實的感受到衝擊力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萊恩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